读《伤仲永》有感

时间:2024-03-22 05:38:21
读《伤仲永》有感

读《伤仲永》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伤仲永》有感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伤仲永》有感 1

王安石曾说:“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段伤仲永中的话充分体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它像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人生的动力,也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李白儿时是一个非常淘气厌弃学的小孩子,经常从私塾中逃出来玩,因此成绩并不优秀,可是后来他经过“铁杵磨成针”这件事后,开始认真学习,非常刻苦。终于从一个光头小子成为了一名千古流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和精神被人们千古传颂。

文中的方仲永堪称奇才,一个生长在农产家庭的五岁男孩,从未受过教育就会写诗,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为什么仲永在十二三岁时的才能就大不如从前,甚至到了二十岁时就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丝毫没有差别呢?因为他的父亲发现从他身上可以取利,于是不让仲永学习。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即使你再聪明,没有充分的后天教育也是一个无用之人。所以,方仲永就这样“泯然众人矣”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那么唐宋八大家有没有可能变成唐宋九大家呢?

夸美纽斯说:“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样,一个聪明绝顶的内心,如果不去布下智慧与德行的种子,它便会充满着幻异的观念”。

读《伤仲永》有感 2

《伤仲永》一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年幼时天资过人,到长大之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并点明方仲永是因为后天的不努力,不争取学习机会,及最后一丝希望也没了的事。我认为人的才能知识决不是可以单单的去依靠天赋,而且要注意培养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强调了后天的培养比自身的天赋重要的多。

对才能的发展也很重要。比如说:李贺,李贺七岁就能写文章,这不是天赋吗?但是李贺后天也非常努力。他每天日出之时,就骑着小马儿,和书童一起,背着书,看见一事一物,便作一诗,到了太阳下山时,一篇诗就写好了,这不是后天的学习吗?再比如说:王安石,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离他家不远就有一个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面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与面馆的老板和伙计都相识了。一天,王安石又到那家面馆吃饭。进门后,挑了一个位子坐下来。老板和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好了吗?"跑堂的伙计答道:"就来。"不一大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里面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让他自己去端。王安石一不计较,他走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条快要溢流碗外。

大师傅笑眯眯得对王安石说:"你要是可以把这碗肉丝面端到外面去,而且一滴不洒,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一定"大师傅说。王安石用筷子轻轻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里自然就只剩下一半的汤了。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条,顺当当的把一碗面条端到了大厅前,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长大后更加酷好读书,勤于思考,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书,而且他读完书后还经常默默地思考他读过的内容,有时和别人在一起,也还在想着书中的内容。

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酒席宴上有一个人歌舞取乐。忽然,王安石大笑起来,大家不懈其意。猜测是那个名伶表演的实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兴,于是重重的赏赐了那个名伶,说:"你能让太守高兴。值得奖励!"只有一个人感到怀疑。认为太守不是因为这个而笑的,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安石当时为何发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几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么都不理解,吃饭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实在是太高兴了,不由得笑了起来。

最后王安石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这些都与他后天的努力与培养密不可分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后天的培养与教育比天赋要更重要!

读《伤仲永》有感 3

作为“邑人”,帮助自己的邻居纠正错误,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仲永的邻居怎样做的呢?“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如此行为,仿佛仲永只是他们成人之间机械交往的一个话题、一粒棋子而已,对丧失了后天学习与成长进步机会的仲永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让人们感叹“邑人”的愚蠢的同时,更悟出人际交往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

我们生于此世,立足于社会,便不可能“独立”的活着,更不能够“自私”的活着。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固然要具有敢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沉静和决心,但展望未来,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拥有渊博知识的我们,更需要有责任心、有合作互助意识的建设者。无论国家交往还是人们的日常交流,如果大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为对方着想,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清代的国策和结果便是对世人的一个警告。

自清代康熙皇帝的“闭门锁国”政策开始,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命运就已注定。这其中,既有皇族的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我才不需要借鉴尔等卑劣的技术和发展方式,我反倒还要把自己的先进技术藏起来,不让你抄袭去才好啊—的自大心理作祟,又有皇族巩固个人经济与政治地位—故意将资本主义在萌芽中消灭掉—以及他们对当时对己国已经不利的外国骚扰做出消极应战因素。愚蠢国策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被外国列强蚕食瓜分的血淋淋的事实!落后只能挨打!而不想落后,最好的方法便是谦虚、积极、合作,永远向比自己好的事物看齐而不是羡慕嫉妒恨。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身份低微的人,只要他们有过人之处,我们就一定要虚心学习。也许粗粮饼确实是“其貌不扬”,但它却如一朵桂花,将香味送入口中;又如一只利箭,射向身体不适之处。“择其善者而从之”,总是利于自己的。唐代的繁荣昌盛里,不也有“开放政策”的功劳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应如同自己名字一样熟悉吧。故事中既阐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更像是和本文的作者约好了似的—都说明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重要意义。与普通孩子一样,孟子儿时好奇心强,见了什么都模仿、学习,其中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孟子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的儒学大家,正是因为孟母对孟子的启蒙教育和无私奉献。看到孟子学习环境太差,学习对象平庸,甚至丑恶,孟母便陷入自省,并果断行动—搬家,终于让孟子拥有了一位好“老师”谦逊有礼、崇尚知识、刻苦好学的学习环境。于是,孟子勤奋、刻苦学习,终成大才,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前有孟母,后有魏征。魏征和唐太宗曾是“好哥们儿”。唐太宗作了皇帝后,魏征前后共提建议二百多次,次次都是站在国家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建议,而不是像“邑人 ……此处隐藏4631个字……华大学请去作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古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名人的脚步

在我家近邻,也有一位学习的模范,叫罗惬。着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她的,她学习特别刻苦,不管严寒酷暑,她都在坚持着,一向以来都是独占鳌头却从不懈怠,初中结业后被顺畅保送到县一中。在她家墙壁上刚劲有力的书写着几行大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而是最勤勉的人。天才尚尽力,更何况平凡之人呢?

现在很多孩子因赤贫上不了学,抛弃了愿望,而咱们却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教师和咱们家长对咱们的学习又是那么的注重,所以咱们要勤勉学习,持之以恒。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机遇,我成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常识,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切不可让咱们的爸爸妈妈长大后为咱们而“伤”啊!

读《伤仲永》有感 12

《伤仲永》是初中课本上的一篇文言文,这不无道理。我想,其意在从小告诫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不可给予天资过高的价值。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我们生活中其实不缺天才,为何笑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一颗树苗的品种好,这只是一种先天的优势,倘若不勤加施肥、浇水,是很难茁壮成长的。人也一样,天资作为与生俱来的特质,要想不止于神童,后天还应吸取知识的养分,在学习中将自己的优势发扬。

有些人在天资上倾入过多感情,恃才傲物,不屑于与他人一道学习知识。但是几年后,则“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几年,落得“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可能始终都不明白是无知葬送了自己的前途。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一个人即使是巨人,知识和能力总归是有限的,我们只有虚心学习,“继往圣之绝学”,站在圣人的肩膀上,才能登峰造极,看得更远。

文中的邑人“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将天资作为获利的手段。有些人凭借天资,在幼年小有成就,觉得往后会一帆风顺,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其结局亦可知。记得一篇报道写到,父母拒绝了孩子出道的机会,让孩子先安心读书。父母其实是想让孩子读书来增加一定的底蕴,否则小时还有受欢迎的资本,以后的路就很难走了。何炅说自己尽管小有名气,仍经常看书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言语的空洞,因为如果不接受新的知识,主持一段时间后思想就感觉枯竭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成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还应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帝范》有言:“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仲永的天资如此之好尚且成为众人,故资质平庸之辈应更加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学习啊。

读《伤仲永》有感 13

今天,我看了一则寓言,题目叫《伤仲永》。寓言讽刺了方仲永的爸爸,因为他毁了方仲永的一切。仲永五岁时就能写诗四句,还自取了题目。诗写成后,一乡的秀才都传着看。别人指一物叫仲永作诗,他马上就能写出来,乡民们都一至认为他是个天才,有些人还用钱接济他一家。

父亲发现可以借助儿子的才能捞取好处,天天带儿子去拜见同乡,却不让儿子学习。他没想到后天的刻苦学习才是成才的根本,结果将仲永变成了他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通过这则寓言我知道了,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会影响长远的利益,就像杀鸡取卵一样,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却忘了长远的利益呀!别人虽说我聪明,但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且还有很多比我聪明的对手,战胜对手、战胜自我,我会更出色!

如果我骄傲,将走向失败;如果我努力学习,向目标前进,永不骄傲,我将如愿以尝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伤仲永》有感 14

我曾学过《伤仲永》这篇古文,大体内容是这样的:有个叫方仲永的平民,祖上世代以种田为业。方仲永在五岁时,刚刚认识书写工具便可以提笔作诗。他做的诗受到乡里人的一致称赞,渐渐的,开始有人花钱请他题诗。方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整日带着他给乡里人作诗赚钱,不让他学习。由于缺乏后天的教育,仲永的才华逐渐减退,到最后“泯然众人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即使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在缺乏教育的情况下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么像我们这些生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岂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平庸?。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水壶,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像是不断地向水壶里注水,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才能发挥出来就像是从水壶里往外倒水。有的人生来就具有非凡的才华,但他如果只依靠于上天所赐的才能,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到最后也只能沦落成一个普通人。就像一个灌满水的水壶,只出水而不进水,终有一天水会彻底倒尽。有的人虽然不具备生来具有的才能,但却可以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像是不断地向一个空水壶中注水,总有一天可以贯满整个水壶。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天才,请不要骄傲,你虽然可以仅用别人一半的学习时间,赢得别人两倍的分数,但你如果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你也会渐渐变得跟他们一样。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请不要灰心,只要你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渴望,刻苦学习的毅力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你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对世界有巨大贡献的人。

今天的我们,不用交一分钱的学费就可以免费得到基本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方仲永那个时代却不同,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完全掌握在其父母手中。所以,方仲永之所以变得“泯然众人”,责任全在于他那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父亲。如果他不那么贪财,花钱送仲永去读书,说不定他的儿子会成为比作者王安石更伟大的文学家。

一个人如果过于贪财就容易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太关心微不足道的利益就容易错过更大的机遇,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人到最后总会吃大亏。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和作者王安石一样为仲永感到十分惋惜,同时也有一丝庆幸,我虽然不是天才,但却生在了一个美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提高自身的机会。

读《伤仲永》有感 15

伤仲永是我在爷爷的书架上的一本古老书籍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古文,我在爷爷的指导下认真地读了几遍。文中的方仲永的确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和惋惜。方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方仲永的最后结果,是因为他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而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又怕溜了,我想这同样对我们下一代的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家长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才,就更加应该放手让他们多锻炼。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读《伤仲永》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