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11-30 10:56:2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本节知识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之后,探究学习声的利用。声现象在实际中丰富多彩,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活中声的利用的例子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声的利用的现象已经很熟悉,只不过不知道它们分别是利用的声的哪些作用。所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分辨出哪些生活现象是属于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哪些现象是声传递能量的例子。并且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声的利用的现象。教师在讲解中可以对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讲解中应对学生遗漏的例子进行补充。

本节的设计通过声音、视频、图片、投影、实验和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物理的兴趣。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感知或查阅资料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搞利用声音的小发明。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常生活、现代技术中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获得社会生活中有关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 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

重点及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视频资源、多媒体设备、盆或碗、气球、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1948年,一艘名为“乌兰格梅奇号”的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突然遇到海上风暴,当救助人员赶到时,船上所有人员都莫明其妙地死了。后经科学家们调查,才发现造成这场海难的罪魁是风暴与海面惊涛引起的次声波。

20xx年4月28日,至少有400只海豚的尸体被海水冲到了坦桑尼亚东北部桑给巴尔岛北岸海滩边。专家们怀疑是美军潜艇发出的声呐导致了海豚的大面积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水艇击沉了协约国大量战舰、船只,几乎中断了横跨大西洋的海上运输线。当时潜水艇潜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横行无敌。于是利用水声设备搜寻潜艇和水雷就成了关键。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等人研究并造出了第一部主动式声呐,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 km以外的潜艇回波。这种声呐可以向水中发射 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来后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学生思考问题:海上风暴引起的次声波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危害?人类为什么不能事先预知并躲避灾难?声呐为什么会导致海豚的死亡?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 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

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

推进新课

一、声与信息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 ,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好?

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

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

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

汽车修理师听汽车 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

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次声波传递信息

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

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答案:能 海啸、地震、火山喷发。

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

【课件展示】 介绍20xx年海啸死亡人数和其强大的破坏力。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xx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10 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 000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这可能是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可是,大多数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要比风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风暴的“预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

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 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使人们能够提前知道将到来的风暴,并做好相应的准备。现广泛运用于航海事业。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收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3.超声波传递信息

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

(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

(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

归纳总结:(1)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人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了声呐。

讨论:根据声呐测海底深度需测哪些量?

a.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

b.声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时间t。

c.计算公式:s=12vt。

(3)应用: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探测敌方潜艇等。

思考问题:“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

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DD→超声波病人DD→反射波信息显示屏

交流讨论: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文 章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赵州桥简图一人一张

教学设计流程: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1、听写生字→发现错误→将自己出错的字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读记→酬情抄写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

创举

美观

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

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设想: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内容,讲讲课文要抒发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多读,熟读成诵。本课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在一起讨论语句的基础上明白课文的深刻内涵的方法。教学中可请学生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例。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寻找春天。

同学们,蓝蓝的天,嫩嫩的草,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春天,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和感受春天吧。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自读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梦想残雪融化嘱咐毛茸茸

咱们散步嫩草吐绿染绿

4、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么课文里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发现春天。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诗句,细细品读。

为什么说小草已经吐绿,不说小草已经发芽?小草可爱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教师指导朗读:当我发现嫩草已经吐绿这个秘密时喜悦、自豪的心情,并尝试将这种心情用朗读的方法表达出来。

2、扩展延伸: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3、田野里还有哪些小秘密?

我的小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4、为什么说我的梦被染绿?

师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作个有心人。

5、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三、精读最后一句,引导感悟春天

自读最后一句,独立思考这句话的寓意。我被染绿的梦里有什么?可以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写一首小诗告诉我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各自的所得。

二、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重点指导:

梦:下面是,注意不要多写一横。

残:右边的笔顺是:

嘱:第13笔是竖,不是竖提。

散:左下是月字底,不要写成日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三、回味有关春的佳作。(诗、散文、故事均可)

四、作业:

摘抄关于春天的好词好句,大家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四书 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 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 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 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 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 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 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x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x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x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