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6 16:47:26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与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ou)虽又(you)槁(gǎo)暴(pu)砺(li)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异也跬(kuǐ)骥(ji)驽(nu)锲(qie)镂(lou)螯(ao)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友情提醒字词读音

輮(rou)虽又(you)槁(gǎo)暴(pu)砺(li)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异也跬(kuǐ)骥(ji)驽(nu)锲(qie)镂(lou)螯(ao)

2、指名读

3、齐读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

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

停止从比比以之为又曝

日——四个“而”

每日,名词做状语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解决疑难

3、学生练习翻译

4、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学生先齐读,后试背诵

7、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 ……此处隐藏32718个字……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劝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劝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