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时间:2024-03-25 05:38:16
《乡愁》说课稿13篇

《乡愁》说课稿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

  《乡愁》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说教法】:

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说学法】:

1、 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 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 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说教学过程】:

一、 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 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 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 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五、 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六、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画面,教师示例第一节(投放七张幻灯片)后,学生描述后三节,以深层理解全诗内容(投放第八、九、十张幻灯片)。

七、 教师示例(投放第十一张幻灯片)后,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欣赏诗歌之“美”,教师总结(投放第十二张幻灯片)。

八、 延伸拓展(投放第十三张幻灯片),仿照《乡愁》写法以《童年》为题练习写诗。

九、 背诵、小结全诗(投放第十四张幻灯片)。

十、 结束本节课(投放第十五张“再见”幻灯片)。

  《乡愁》说课稿 篇3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希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个人修养、科学研究、人生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几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文体,“诗歌、小说”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体会到了昂扬的爱国激情。

二、单元学习要点:

1、读诗: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生动而意蕴丰富的意象,体会诗人敏感的内心感受和充沛的情感,并掌握一些朗读自由体诗的技巧。

2、两纲教育点:充分运用课文所渗透的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朴素感情,激发学生献身祖国、建设家园的志向。

(3、读小说:深入文本,力求对小说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4、知识点与能力点:进一步巩固初一所学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三、课程资源分析: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们刚刚学习过了一个诗歌单元“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 ……此处隐藏18081个字……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我的第三个问题,将原诗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让学生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意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原诗借助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感受诗的那种韵味,让学生欣赏顾城的《远和近》。

这首诗初看起来就是爱情诗:两个相识的人并不相爱,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却心不在焉,“一会儿…..一会儿….”。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与自然反而比较亲近、和谐:“你看云时很近”。

还可以这么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总喜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3、归纳四种乡愁

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祖国的眷恋。

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前三小节是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最后一小节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是这首诗的立意、作者写首诗的的意图、落脚点。)

4、布置作业

(1)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划线的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背诵这首诗。

五、说板书计划

根据教程逐项补进:

(载体)

小时候 思念母亲 小小的 邮票

乡愁 长大后 依恋新娘 (寄托在) 窄窄的 船票

后来 追念母亲 矮矮的 坟墓

现在 眷恋祖国 浅浅的 海峡

(时间顺序)(感情递进) (反衬)(事物大小)

  《乡愁》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二)讲解余光中《乡愁》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乡愁》说课稿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